诗歌是我们生命的养分
发布时间:2018/5/11 0:00:00 作者:czy 浏览量:2768次
诗歌是我们生命的养分
——读《唐诗宋词十七讲》有感
陆秋玉
高中时偶然接触叶嘉莹的集子,总以为这是民国时的一位学问艰深的老学究,而且还是个文绉绉的男性。大学的课堂里,才知道叶嘉莹是位已过九旬,仍然健在的女性词评家。教古诗词的老师上课向来很随性,那日却信誓旦旦地说:“在天津,你见过了叶嘉莹,见过了罗宗强,也就算没白来天津了。”罗宗强,我没见过,叶嘉莹先生,我倒是见着了,而且还很近地见着了。
那是老先生回国到南开办的第二场讲座。九十多的高龄,依然穿着精致的旗袍,手持着话筒,在礼堂上站立着用自己颤颤巍巍却富有深情的语调讲述着她和诗歌的故事,那场讲座足足持续了两个小时,当我在下面坐的屁股都要发麻的时候,老人家还依然在上面精神矍铄地讲着。让我感受到了诗歌浸润下叶嘉莹不一样的气质神韵。
当下,再读叶老的《唐诗宋词十七讲》,我又仿佛回到了那个南开的夏夜,回到了叶老演讲的那个礼堂,回到了诗歌的怀抱。每一首诗虽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写照,却也折射着我们当下读者的内心感受。万古千年,尽管科技的脚步在飞跃前进,但是人类的情感却一脉相承。听叶老讲词,仿佛人在眼前,跟你娓娓道来,她在还原情境,设想当时画貌,你也被她牵引着一同入了诗词里,回到了当时的情境中去。她就像身边的一位老师,跟你说着词,也说着她的新知,她的认识,偶尔还能通过她的讲词,知道叶老的生活事宜,读来珊珊可爱,我又仿佛见到了那个身穿旗袍,站在礼堂上讲演的白发老人。尽管叶老已是耄耋之年,内心却年轻丰盈,只因一颗诗心一身诗情。换作常人,如果遇到丧父之痛、失亲之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境遇,早已心如死灰,但叶老因为有诗歌的滋养,内心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爱,能够较为平稳地渡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哪怕没有远足,没有回归田园,只要捧起叶老的书,静静翻开书页,慢慢地感受其中真味,就是“诗意人生”,就是“诗和远方”。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