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8/5/11 0:00:00 作者:czy 浏览量:2883次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通过指导审题,阅读范文,讨论写法,让学生当堂完成。这种做法,虽然学生经过多次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但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写作习惯等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体裁 内容 时空 评改
经常听到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学生考试时,有的作文一字没写就交上去了,有的学生竟抄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交了上去,这种作文现状令人堪忧。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从功利出发,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对不同的体裁、题材的命题作文划定界限,硬性地指导学生具体而明确的写作,教师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作家作品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作文,所以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挖空心思地去写“大事”,结果是越写越枯竭,越写越没灵性。这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无端地给富有生气的作文训练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摆脱这种现状,必须挣脱作文教学中的种种人为束缚,为作文教学松绑,这样才能开辟出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从写作的体裁上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只要学生能理解记叙文、说明文或是议论文等文体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了,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我们应淡化体裁,只要学生的习作言之成文,言之成理,就是好文章。在写作训练中,我们要多练习“话题作文”,一是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大为降低,内容更加宽泛。二是话题作文更加淡化文体观念。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在写作形式上也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可以写常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可以写小说,写散文、诗歌、童话故事等,甚至可写应用文,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表现学生个性的作文。采用开放式的话题作文形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让学生写作时思想自由驰骋,尽情发挥——话题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学生的作文彻底松绑。可以说,体裁自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不管他们写的是好是差,只要是真正反映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表现真趣就行。
二、从写作内容上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无欲不举笔,无趣难下笔,无情难成文,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要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创作主体意识,让学生自由命题,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给学生松绑,让学生走进生活,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享受生活中一切真的、善的、美的。也让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来感染学生。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宽广,生活是海洋。”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是文章写作的源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如果朱自清不走进春天,便看不见“偷偷从土里钻出的小草”;如果老舍走不出温暖的小屋,便写不出“响晴的济南的冬天”。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人生,让他们的作文与文学创作接轨,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这样才能乐于写,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三、从习作时空上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如果仅拘泥于学校教室里两节课的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文章写作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视频网页、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话题,无不是我们引导学生写作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凡现实生活中有的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资源。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外,亲身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闪光点,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写“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就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懂得环保的重要性,写“家乡的变迁”,就要求学生课后去做调查和访问;教学中我们还应重视学科间的互动,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中去,例如:《一节精彩的自然实验课》《一次难忘的足球赛》《一节音乐课》······无不是作文的好题材。
四、从评改的途径上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作文,业至辛勤,苟学生拂晓其意,即功夫同于虚掷”。“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逊于“写”。作文的批阅、讲评,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实际上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作文修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修改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无需老师包办代替,否则达不到师生思想交流的目的。有些教师对学生修改“不放心”,总不肯大胆放手,生怕搞砸了,这种“灌输式”、“代替法”只会禁锢学生的良性思维,时间一久,学生的依赖性变强,反正有老师改,有时连老师修改的部分也一扫而过,根本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作文需要修改,但教师的精批细改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核定矫正学生的作文,给学生注入思维定势,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势必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修改的主体不应是老师,而应是学生。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对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作文修改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另外,讲评的作用优于写作前的指导,所以教师的评改要注意尊重习作者的原意,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实现学生自己能动手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体系——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管章法,不论首尾,“嬉笑怒骂皆文章”。作文要“放”,放开心灵,放开思想,放开笔墨。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写,写出一个“真”意,归于一个“情”字!
参考书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万云类·《学校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