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推进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8/5/14 0:00:00 作者:czy 浏览量:2953次
以赛促教,推进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改革
梁燕 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研组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大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推动了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以赛促教;中职语文教学;混合式教学
语文是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的文化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效和意义,而现实中的中职语文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单线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①],这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近些年,许多一线中职语文教师也曾经从教学角色转换、方法改善、评价方式多元化等方面进行过尝试,但多不甚理想。但,在近五年我校语文教研组迎接和参加各项省市级的评比赛课过程中,却无意插柳地觅到了职教语文教学良性发展的新方向。
一、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研组近五年的参赛之路。
2006年,我参加江苏省第一届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时,我市陈尊雷老师凭着一课《黄鹂》在全省各市代表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而其中陈老师的课件精简概要、提纲挈领,只是起到串联环节——激发兴趣——点拨升华的作用。该课更为精彩的是陈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和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
但2009年,当我作为选手参加江苏省第二届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比时,竞赛规则较第一届省优质课评比现场赛课的形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首先在赛制上,由现场赛课的一锤定音变为教师独立摄制授课过程,将录像课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上交评比,最后综合现场说课、答辩的结果评定奖次。相对而言,此次省优质课评比,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变得更加重要,已经初具后面“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雏形。
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活动和“两课”评比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这一全新的教研形式,并将其确定为五年内我省职业教育的一项核心教研活动。“五课”是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两课”是指研究课、示范课。这是我省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尤其是其中的“两课”评比活动,是在“五课”教研基础上开展的赛课活动,被称为是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的质量提升工程。它既和“五课”教研环环相扣,以说课来展示“备课之思虑”、“上课之得失”、“听课之内化”、“评课之互促”;又关注教师自身素养,以答辩来检验教师思想基础、理论积淀和教学机智。但其中,评价标准中反复凸显出对于信息化辅助教学的关注。
如在评价教学策略时要求“各种教学媒体运用恰当,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评价教法时要求“能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手段的辅助作用,对教学手段使用教学资源挖掘的效果预期合理”;评价资源时则要求“资源丰富,呈现方法多样”,……。这一系列要求都体现了当前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于职业学校一线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趋向性引导。
从2006年第一届省评优课到2013年第三届省“两课”评比,我校均选派优秀语文教师参赛,并倾全教研组之力协助配合,反复观摩修改,自2009年第二届省评优课赛制发生变化之后,我教研组在日常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2011年后,更是围绕“两课”动向展开专项教研,不断更新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事实证明,成效卓著。2009年,本人荣获省第二届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1年,罗嘉老师被评为首届徐州市“两课”评比研究课;2012年,戴晓园老师获江苏省“两课”评比示范课荣誉;今年,郑崇老师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两课”评比中被评为“研究课”。此外,由于在语文信息化教学方面团队教研、同侪互助工作的深入开展,2012年,我和戴晓园、吕甜甜老师组队参加的徐州市青年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一举荣获职教语文组一等奖。而在这一系列荣誉之余,更有价值的收获是我校中职语文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二、混合式教学及其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
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是由Singh & Reed提出,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自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ICCE/2003)上被首次提出,并明确了相关的概念之后,逐渐取代了单纯的“E-Learning”而引起国际教育届的广泛关注。它把构建课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基于多媒体的有效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练习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
就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而言,混合式教学可以针对中职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偏低,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现状,运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在课堂容量、情境营造、直观教学、转换时空、自主学习、自由沟通等方面的不足,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应用各种基于教室的学习形式,综合其它多种学习方式,例如运用视听媒体(多媒体投影、录像录音)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核心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课堂式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相结合,改善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促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全面提升其职业素养。
此外,2012年12月10日于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是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该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过程,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②]。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此次会议上强调,一个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生就是一个具备了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占有信息资源,提升自身可持续学习能力无疑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以赛促教,推进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改革
自参加第二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选以来,我和本教研组其他教师通力合作,潜心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最初简单单线态的ppt课件制作到网络资源的开发整理;从教学系统设计理念的更新到Adobe Presenter的引进应用;从E-Learning理念的萌发到B-Learning方法的实践应用,各级各类职教语文竞赛推动了我的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下面,我将以我自身三次参赛经历为例就这一过程进行详尽的介绍。
2009年10月,第二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选中,我选择的授课篇目为自读课文《感悟珍珠港》,这篇文章出自著名女作家张抗抗之手,文章借游历亚利山那纪念堂把现实的珍珠港、历史的珍珠港与作者的感悟相互穿插,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震惊与对历史的沉思中思索战争,祈祷和平。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能够轻易理解文意、明确主题,但往往流于表层单一价值的批判,缺乏深度。此外,本单元教学要求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了解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之美,这一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图片、信息、视频的多重刺激,首先使学生理解战争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其次,引导其认识到正义与非正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自卫的武器也会变成侵犯的屠刀,以暴易暴是一根危机四伏的钢索,暴力一旦过度,立即走向除暴初衷的反面。因此,无论目的为何,战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深刻理解文章中“人类啊,若是继续滥用战争,你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一深沉的喟叹。最后,我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文中所用素材虽看似繁琐,却是同一个根系生长出的不同枝桠,它们共同使文章的“树冠”(主题)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助学生形成了鲜明直观的认识。
这一堂课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帮助我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对于本课教学的顺利完成起到了极佳的辅助作用,我也因此荣获本届省级评优课一等奖。但此时,多媒体课件仍停留在单机版的音视频展示、信息共享阶段,学生只能接受教师课前设置好的固化信息,更无法参与其中,实现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检测手段。
2012年10月,我受学校委托,带队参加了徐州市青年教师网络团队教研职教语文组的比赛。此次比赛重在考查青年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网络教研、协作备课的能力。在此次竞赛过程中,确定的教学内容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至此时,我的教学系统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运用能力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了混合式教学理念,开始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完成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课前网络资源的搜集、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课后学习资源的持续更新和共享与课堂上教师的宏观监控、及时引导等紧密结合,使课堂既跳出了简单枯燥的盆地又避免陷入庞杂混乱的信息化泥沼,多措并举巧妙攻克了教学重难点,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资源的完美“整合”,我们教研团队荣获徐州市该项目竞赛一等奖。存在的遗憾是,虽然此时已经帮助学生打开了通往网络天地的大门,却仍将课件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仍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助力不大。
2013年6月,我再次以个人的身份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局职成教研室举办的2013年徐州市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赛。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要求选手将 要注意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中,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在此比赛评价标准的引导下,我的理念和技术再度完成了蜕变,终于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在教师指导和学习软件的辅助下,主动探索并完成知识建构。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本课时教学设计,我使用Adobe Presenter制作了可以在网页发布浏览的网络互动式课件《张衡传》,该课件既可以融合网络信息资源以备学生学习查验;也可以由学生自主使用、各取所需;还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通过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和自主学习策略设计,使学生在多媒体资源的环境下同侪互助、协作学习。这既调动了学生比学赶帮的积极性,又确保学生在同一资源的规范下可以获得重点知识的强化。而该课件最大的优点在于解决了既往课件制作中学生随堂自主检测的难题,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反馈。为了检验该课件的实际运用效果,我特意在汽车高职12(1)班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该课件,反响极佳。
综合此后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参加各类竞赛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真谛:一个优质的信息化设计是可以供师生共同使用,在其中殊途同归的一方天地。在真正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时刻处于手脑并用状态,通过他们热爱的网路数字资源学习他们并不那么热爱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一个个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感悟为主旨,内化为主举;自学为主事,课件为主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
因此,即使是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也不能一味地将课件控制在教师的手中当作锦上添花的道具。要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通过混合式教学的途径交到学生的手中,“授之以渔”方能改善职校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李克冬,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 田世生,傅钢善. 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2.
[4] 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5):74~77.
[5] 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1~54.
[6] 陈琴.中职语文网络情境式教学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2(12).
[7] 季宁东,赵静.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01c).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