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从“教”走向“学”——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综述
发布时间:2018/5/14 0:00:00 作者:czy 浏览量:3271次
课堂转型:从“教”走向“学”
——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综述
夏英 陈莉
内容摘要:
首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的成功举办,强化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落实。体现了“以赛促研、以赛促教、关注学生、回归课堂”的宗旨,引领了全省职业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向。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从“教”走向“学”,实现三大转变:即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从“教学分析”走向“学习分析”;从“教书匠”走向“学习者”。
关键词:
课堂教学大赛 职校教师 教学质量 课堂革命
首届江苏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大赛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省近200所职业学校364位教师参与了15个组别的教学比拼,通过现场备课、借班上课、同课异构等方式,教师们集中展示了教学智慧,优质课堂层出不穷。大赛呈现三大亮点,即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创举;这是一项大赛制度的重大改革;这是一场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驻足追溯,以期固本浚源。
本次大赛的举办有其深刻背景。为了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要求,全面推进《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重点工程而进行的。省教育厅统合资源,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将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微课大赛统整为“教学大赛”,旨在打造成与技能大赛并驾齐驱、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项目。课堂教学大赛是教学大赛中的第二个项目,也是教学大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十二五”期间省教科院组织的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赛促研、以赛促教、关注学生、回归课堂”的宗旨。大赛不仅仅是参赛选手比拼教学技能的展示台,也是“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竞技场,同时也是职教研究人员捕捉课堂问题、选取研究视角、跟进研究的好时机。大赛是国家和省有关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载体。在引导全省职业学校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关注课堂的生态建设,切实提升全省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切实的意义。
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本次大赛程序透明。资格审查一丝不苟,参赛作品提交要求具体,评分指标确定科学;初赛在线匿名评审且留存纸质评分表备查,参赛地点的确定及授课对象的审慎选定,参赛内容及赛题的选定,抽签的规则、封闭式的备课环境,初赛决赛评委的错位安排,学生评教的环节设计、评分表的及时收取与汇总、大赛成绩的即时发布与点评、决赛资料的完整封存,等等,全程监控,严格规范。本次大赛15个赛点学校还分别展示了所承办赛项相关专业或课程的教学成果,立足学校,面向大市,采取公开课展示、成果宣讲、实物展览、学生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呈现,有效促进了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封闭式备课、并不熟悉的教学环境,完全陌生的学生、随机抽取的课题、仅24小时的准备时间,在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环境下,每个选手都经历了一种近乎严苛的考验。大赛发挥了激励导向功能,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研究课程标准,推动教学创新。引领全省职业学校教师研究教学,基于基层教研,依据和坚持标准,打牢研究根基。引领了全省职业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向,强化了全省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意识。为努力构建教学成果培育、教学名师培养、教研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大赛也凸显出参赛教师的共性问题,是对职业学校常态教学的一次大检阅。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立足职业教育教学特质,进一步探索追寻教学生命力、提高教师研究力的实现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
一是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将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老师要有重新审视教学问题的视角,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教与学的机制,探索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要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转变,也给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设计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世界及其主体性,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学习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挥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如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搭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能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如何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进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创设主动、自由的交流与协商学习情境,并通过成果的展示,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最终激发学习潜能,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二是从“教学分析”走向“学习分析”。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带来了改善学习体验方面的潜能,让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着重大变革,加快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从“教学分析”走向“学习分析”的步伐。学习分析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从 2010 年该领域正式形成至今,“学习分析”被应用于教育系统各个层面。期待老师们能够掌握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关于学习者及其学习情景的数据等学习分析技术,更好地了解和优化学习和学习发生的情境,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奠定基础。如,如何掌握学习者知识建模的构建,为学生推送恰当的学习内容;如何掌握学习情绪建模,更好地了解无聊、沮丧、兴奋等不同情感状态对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展的影响;如何掌握学习行为特征抽取以便解悟不同学习行为范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跟踪更好地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展;如何构建学习者建模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优化以此完善在线课程,探索出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的教学实践类型。从“教学分析”走向“学习分析”,呼应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凸显“做学教”合一的现代职教教学改革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三是从“教书匠”走向“学习者”。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从“教学分析”走向“学习分析”,给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习者”。职业教育发展到新的时期,教师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新的转变。陶行知曾郑重地指出:“二十世纪以后的世界属于努力探获真知识的民族……三百六十行中决没有教书匠、读书人的地位,东西两半球上面也没有中华书呆国的立足点。”陶行知认为,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且要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能够运用技能去探索、发现新知识。教师应具有发现教育的奥妙新理的勇气和精神。这实际上是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做学习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要努力追求成为教育家。职业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变,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构成因素,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运行。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挑起变革课堂教学的重担。“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学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曾言:“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未完成的人,在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变革中,需要随时随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要明了,教师发展是全程阶段的发展,必须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必须注重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完成时代与社会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吴军其,刘玉梅.学习设计: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J].电化教育研,2009,(12):80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33_36
吴 青 罗儒国.学习分析:从源起到实践与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 ,( 2):71—77
张佳莉 张正江.陶行知论教书匠[J].生活教育.2012,(10):21